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900|回覆: 0

何謂人文精神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1-2-19 15:53: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要:現階段,社會的轉型導致大學生的人格、心理急劇變化,我校傳統的以理工科為主的院校本就缺乏濃厚的人文精神氣息,隨著現代化要求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人文精神的培育成為我校必要的和迫切的任務。我校構建人文精神應遵循如下原則:要處理好物質滿足與價值追求的關係,處理好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關係,以及處理好培育人文精神與傳授人文知識、技能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我校構建人文精神的若干可行性途徑。
關鍵詞:人文精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西安交通大學建校110年及遷校50年來,學科門類齊全,發展迅速。校園文化底蘊深厚,形成了的勤奮刻苦、真抓實幹的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以及重實踐,講實效,飲水思源,追求真理等優良傳統。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校不可避免的要向現代化、綜合性、世界性高水平的大學邁進。在這種情況下,不僅需要我們繼續弘揚我校既有的良好的校園文化,同時需要構建更加適應現代化辦學理念的新的校園文化,從而推動我校在新的形勢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其中之一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校園文化應該是:我校人文精神的培育。

那麼何謂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學體現出的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它概括並包容了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是自覺地堅持和弘揚人的精神主體性,尊重人格和人性,肯定人的價值,提升人的品位,進行對人之為人和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凝聚了幾千年來人類已有的一切知識和文化的精髓與主旋律。人文精神的培育與塑造越來越成為高校教育的核心之一。

(一)我校構建人文精神的必要性、緊迫性:

1,社會分工、轉型導致學生個體人格、心理急劇變化。現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社會結構急劇變化,導致學生的個體人格分裂、心理急劇變化。學生傳統家庭氛圍、家長觀念的變化,學生家庭貧富差距的影響,高考應試教育的弊端,就業壓力的影響,社會重學歷、文憑,輕能力的觀念,以及西方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的影響,使得我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心理等都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部分學生表現為功利性強、消費走入誤區、攀比成風、人際關係冷漠、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不夠,容易悲觀失望,消極逃避,甚至不認真對待學業,考試作弊,論文作弊,學術浮躁等,他們迷茫困惑,找不准人生的坐標,不知道哪些才是自己最終追求的正確航向。這就需要我校學生在人生重要的大學階段,努力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和價值追求,而學校在育人方面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2,我校是以傳統的理工科為主的院校,這就從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多年來我校不乏科學精神,鑽研、探索精神、重實效,講實際、學以致用的精神。自然科學在我校得到了傳承應用繁榮發展,相比之下,社會科學的發展相對薄弱,我校要建設綜合性高水平世界知名大學,就必須進一步加強社會科學的發展,重視人文精神的培育。長期以來,我校學生學風紮實,精勤求學,在知識的擁有和獲取上是值得肯定的,但作為現代的大學生更需要具備綜合素質,具備迅速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心理準備,具備並時常鞏固當代大學生應有的愛國主義、責任感、道義感、意志力、誠實守信、堅忍不拔、樂觀熱情、積極進取、團結友愛、團隊合作等精神風貌。現階段,構建、培育人文精神還應在吸取我國傳統文化關於人文精神的基礎上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起來,與“八榮八恥”思想理論結合起來。

3,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其內涵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分別相對於自然界、社會和人自身來說的人的勞動能力、人的社會關係、人的素質和潛能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指人作為主體的自覺、自願、自主的發展,是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進社會進步而發展,是把人作為目的而發展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闡述了人在獲得物質、生理需要的滿足及安全、社會歸屬感的滿足後,需要獲得人的自我實現的滿足。我校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應該進一步強化一切以學生為主體的辦學理念,在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努力營造為學生全面發展所需的主、客觀環境。事實證明,人文精神的培育是當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素之一,這也必將成為我校繁榮發展的必要的和緊迫的任務之一。

(二)構建我校人文精神應遵循的原則:

1,處理好物質滿足與價值追求的關係。對於人的生存與發展來說,物質性需求與滿足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基本的物質基礎,人的其他的需求和願望不可能實現。但物質性的需求與滿足決不是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全部內涵,人的生存與發展還有更高的目標,還有基於物質基礎上的價值追求。然而,當前人類在物質滿足與價值追求關係的認識和實踐上都遭遇著空前的危機,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等不健康人生觀念和生活方式正在侵蝕著人類社會的機體,致使人們在極度依賴物質、貪戀於感性享受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卻了一個人之所以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另一半:至真、至善、至美——精神的追求。這種社會狀況也蔓延到了我校,侵蝕著我校學生的思想機體和生活領域。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我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成為一個有著豐富生命內涵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物化了的工具,就是當前我校教育迫切而至關重要的實踐課題。為此,我校應樹立一種超越於經濟利潤之上的教育理念:既強調包容性,又拒絕知識簡單的功利性;既強調大學的清流化、中立化,去除官方意識形態色彩與政府代言人的角色形象;又注重高等教育的綜合性,在文理並重的氛圍下加強知識的融合,把人培養成一個有用的人才,把人塑造成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使人們對人的價值與生命意義有最深刻的認同。為此,必須堅持高舉科學民主與客觀的旗幟,積極倡導與推行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把學生當作“人”來培養,而不是當作“工具”、當作“人力”來“生產”。

2,處理好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關係;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都是大學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因為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涵蓋了一個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部,人文和科技也是推動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兩個輪子。自然科學的價值在於教人求真,在於給人類以做某事情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運用既可以有益於社會也可以有害於社會。科學知識使人們有能力去行善,也可以去作惡,它本身沒有附帶著使用說明書。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在於教人求善,在於教人直面現實,過上人之為人的和諧幸福生活。自然科學及其技術有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指導就等於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關係就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關係。正是有見於此,中國古代大學和現代西方大學都十分強調人文精神。 《大學》開篇所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當中就顯示著一種強烈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精神。對一個完整的個人來說,人文素質的養成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邏輯前提和實踐基礎。只有養成良好的人文素質,其科學精神才能發揮正面作用。沒有良好的以人文素質為基礎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就會像一葉無根的浮萍,甚至可能將科學精神引向邪路。在此意義上,社會科學、特別是人文科學作為直接或間接地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對培養一個健全的人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當然,人文精神的養成也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支持,但針對我校以理工科為主的實際情況,現階段應該將人文精神的培育提到一定高度給予重視。 3,處理好培育人文精神與傳授人文知識、技能的關係。為德國教育現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哲學家費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養人,不是首先著眼於實用性,不是首先去傳授知識與技術,而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歸納力、理解力,以便他們在無法預料的未來局勢中做出有意義的自我選擇。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個民族! “德國教育之父”洪堡認為:“科學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於它的實用性,其重要意義那也僅僅只是第二位的。”)在費希特、洪堡看來,實用性,服務現實,只是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的結果之一或副產品,人文教育不是簡單的傳授人文知識,而是以知識傳授為載體、為形式,以價值觀念養成為目的的知識性實踐過程。古人云,教師在社會的職責在於傳道、授業、解惑三位一體。其中,授業主要是傳授知識,而傳道則主要教會如何做人,傳道是安身立命之本。傳道與授業是“體”與“用”的關係。為適應社會對人才的不同需求,增強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盡快的融入社會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必要的技能性訓練是應該的,但千萬不能用技能性訓練代替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是技能訓練:訓練是傳授參與社會生活的某種技藝,教育則是要給人提供某種精神品質、價值目標。大學絕不僅僅是一個職業的訓練場所,適宜的職業只是實現完美人生的一個手段而已,不是做人的目的,不是為人之本。大學教育絕不能只抓住了“手段”卻丟棄了“目的”本身。

(三)我校目前構建人文精神的若干可行性途徑:

大學的使命不僅在於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達到智力上的豐富與發達,而且在於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心靈上的成熟,使他們能夠理解生命的價值所在,能夠體悟學習的真諦何為,能夠找出日常生活的正確指向,能夠感受到來自靈魂的每一次顫抖,並真正景仰超越性的人生風範。

首先,全體教師要注重加強人文情懷、責任意識。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生活中通過創設民主的教育環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切實地幫助學生怡情養性,將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以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為己任。

其次,加大校風、班風和學風的建設力度,建設先進的校園文化,凸現教育的人文情懷,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通過加強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教室文化和校風、班風、學風的建設,塑造先進的校園文化,引導學生對健康的學習、生活方式產生認同,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生活風貌。

再次,切實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提供深切的人文關懷,深化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第一次指出:“學校教育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就是通過以德育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擴展大學生的精神視野,激發大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空間,使大學生實現素質與能力、知識與技能、身體與心理的協調發展;完善大學生的人格魅力、培養創造型人格,深化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思想政治教育要體現出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必須在以人為核心,以人文精神為建構指南,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追求的思想指引下,以尊重、關心大學生的需要,特別是精神需要為邏輯起點;以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塑造大學生的獨立人格為主要手段;以培養大學生的倫理情操、完善大學生的道德境界為核心內容;以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品位、豐富大學生的心靈世界,建構精神家園、引導大學生的終極關懷、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終價值取向。
論文網在線 www.lunwenwang.com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9 12:10 , Processed in 0.01423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