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890|回覆: 1

[轉貼] 乾隆與和親王

[複製鏈接]

百姓

威望0
聖眷13
銀兩52

13

主題

59

回帖

166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2-16 17: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下資料摘自《啟功口述歷史》

雍正有十個兒子。長子早在乾隆出生的前七年,即康熙四十三年死去,二子、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皆夭折。六子又過繼給別人。所以這裡面只有第四子弘曆與第五子弘晝有繼承皇位的可能。後來弘曆當了皇帝,這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而弘晝只能被封為和親王。在爭奪帝位的過程中,他們兩人的關係十分複雜微妙。其中生辰是一個關鍵。弘晝只比弘曆晚出生一個時辰,但就是這一個時辰決定了他們終身的兄弟地位,進而決定了他們終身的君臣地位。弟弟雖被封為親王,但在皇帝哥哥面前只能永遠是臣子。

他們之間的關係之所以複雜,還有一個特殊的背景。按清制:某后妃生了孩子,必須交給另外的后妃去撫養,即親生的母親不能直接撫養親生的兒子,目的是避免母子關係過於親密而聯合起來有所企圖,甚至謀求皇位。這是皇室和皇帝最忌諱的事。為此不惜割斷母子之間的血緣親情,用心可謂良苦。和親王是雍正耿氏妃所生(後被封為裕妃,地位在諸妃之上,死後被尊為純愨皇貴妃),而撫養他的恰恰是乾隆的生母(雍正時封為熹妃,乾隆即位後,稟雍正遺命,尊為孝聖憲皇太后)。而乾隆生下後又被別人所撫養。人的感情是複雜的。雖然天下的母親沒有不愛自己親生骨肉的,但對從小就把他拉扯大的孩子也會產生深厚的感情;而對雖為親子,卻從來沒親自撫養過的孩子,感情上就未免容易隔閡或疏遠。乾隆的生母就是這樣的人,她雖不是和親王的生母,但從小把他撫養大,對他感情非常深,喜愛的程度遠遠超出親生兒子乾隆。乾隆長大後當然非常瞭解這種感情和這層關係,特別是當了皇帝之後,更不得不時時加以提防。因為自己當了皇帝,生母就是太后。太后在清朝有很大的權力,甚至是廢立大權。乾隆總擔心太后因喜愛和親王就藉故廢掉自己而立和親王。所以乾隆不得不採取極為謹慎、周密的策略和辦法。他一方面對太后十分恭敬,晨昏定省,禮儀上格外尊崇,甚至大興土木,修建大報恩寺(即後來的頤和園主建築)為太后做壽。另一方面就是處處帶著太后,表面上是向外界表示母慈子孝,自己時時侍奉在太后的左右。實際上是隨時看著她,隔開她與和親王的聯繫。與其交給別人看著,總不如自己看著更放心。但史家卻往往沒有看透這一點。《清史稿 后妃傳》在記載乾隆生母時稱:

  高宗事太后孝,以天下養。------太后偶言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上從之。------上每出巡幸,輒奉太后以行。南巡者三,東巡者三,幸五台者三,幸中州者一,謁孝陵,木蘭,歲必至焉。遇萬壽,率王大臣奉觴稱慶。-----慶典以次加隆。-----先以上親制詩文(前邊提到的「永綿奕載奉慈幃」就是這類詩文)、書畫,次則-----諸外國珍品,靡不具備。

  如果把「奉太后」「南巡、東巡」等解釋為「孝敬」,也許勉強可通,但「獮木蘭」就令人費解了。木蘭是滿語「吹哨引鹿」的意思,清朝皇帝常於每年秋率王公大臣到圍場打獵習武,稱「木蘭秋獮」,稱其地為木蘭圍場。後來這個制度與這個圍場都逐漸廢弛,圍場成了放牧墾田的地方,於是索性改為「圍場縣」,今屬河北省。顯然,「木蘭秋獮」,就是當時的軍事演習,這和太后有什麼直接關係?為什麼也非要帶著她?而且非要等她病重後才把她送回承德的避暑山莊?這不明明是對太后存有疑慮,才時時帶在身邊嗎?

「和王」滿語叫「和碩」意為四分之一,一角,相當於英語的quarter,即他的爵位享有皇帝四分之一的權力。其實雍正在挑選繼嗣時非常慎重,對他們從小就進行觀察,多次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試探,測驗弘曆與弘晝兄弟的喜好、性格、志向、能力。當乾隆與和親王還在上書房唸書的時候,雍正就常讓太監拿一些小東西、小玩意兒,如小盒子、圖章等賞給這兩位阿哥(太監在皇帝面前一律稱皇子為阿哥),平時見面時常也如此。這些東西多少有些志趣尊卑的象徵性。雍正本希望乾隆能拿到好的,但乾隆總搶不過和親王,好東西每次都被他搶走,這種「搶尖兒」的行為也很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所以雍正最終選定乾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旦決定後,就把他的名字作為皇位繼承者放在神聖的太和殿「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以示鄭重。(後來我發現,這四個字是根據位於西華門內路北咸安宮門兩側的刻石翻拓的,一邊是「正大」兩字,一邊是「光明」兩字,這四個字是順治皇帝所書。原拓片在台灣,現在掛在太和殿上的是重拓的,墨跡不如原來的濃。)但弘晝卻不這樣想。他對自己因只比乾隆晚生一個時辰而沒能當上皇帝始終耿耿於懷,說不定還會懷疑是不是有人在裡面做了手腳,因為那時還沒有準確的計時方法,更沒有準確的接生記錄,早一時辰,晚一時辰,只是那麼一報而已。日久天長,他的心理難免有些變態。再加上自小受到太后的寵愛,有恃無恐,所以脾氣稟性頗為怪異。他喜歡自己做點小玩意兒,家裡盆盆罐罐的小擺設以及一些祭祀的用品都是紙糊的。每到吃飯的時候就讓傭人跪一院子,大哭舉哀,他自己在上面邊吃邊樂,覺得很痛快。前面提到的「鐵帽子王」之一的禮親王昭lian,曾編過一本《嘯亭雜錄》,書中多記宮中之事,這是一般人所不敢寫的,只有像他那樣地位的人才敢這樣寫,因此在清史研究中是一部很重要的書。我曾買得此書中的兩卷,是一般版本中所沒有的,後交給中華書局,以補足原來的不足。書中有一條叫「和王預凶」,說的就是這件事。「凶」是五禮之一,五禮包括「吉」、「凶」、「軍」、「賓」、「嘉」五種,即以吉禮敬鬼神,以凶禮哀邦國,以賓禮親賓客,以軍禮誅不虞,以嘉禮和姻好。和親王在沒死前即預先行兇禮,而且這種禮是哀邦國的,對國家很不吉利。也許他心想這國家反正不是我的。這說明他心理嚴重失態,而且是有意衝著乾隆來的。乾隆拿他也沒辦法,還說你既然喜歡做小玩意兒,乾脆去負責造辦處吧。他於是做了一個小板凳,上面鋪上馬鞍子,自己騎在上面,還問「哥哥您看怎麼樣?」乾隆只好尷尬地說「好」。他又馬上跪下磕頭請罪,說:「我在皇上面前失禮了」。氣得乾隆無奈地說:「這是你找尋我啊,我並沒說你有什麼不對啊!」這話看似寬宏,實際積怨很深,挑明是你故意尋釁。又如,一次他和乾隆一起到正大光明殿去監考八旗子弟。到了傍晚,他請乾隆先去吃飯,乾隆沒答應,他便有意激道:「難道您還防備我買通他們不成?」乾隆當時沒說什麼。第二天和王又覺得不妥,向乾隆叩頭謝罪,說自己出言不遜,冒犯了天威,請皇上不要計較。乾隆答道:「我要是計較,就憑你昨天一句話,就可以把你剁成肉醬!」從中不難看出他們的積怨隨時有爆發的可能。這種緊張的關係一直延續到和親王死去。據說他病重臨死時,乾隆曾去看望過他。和親王掙紮著爬起來在床上給乾隆磕頭,一邊磕,一邊用兩手圍在頭上,比劃出帽子樣。和王的用意是希望乾隆把自己「頭上」的這頂「和親王」的「帽子」永遠賞給子孫,就像八家「鐵帽子王」那樣永遠世襲罔替地傳下去。也不知乾隆是真不明白還是假不明白,所答非所問地摘下自己的帽子,交給他,說:「你是想要我的帽子啊?」眾所周知,皇帝的桂冠就是權利的象徵。不知乾隆此刻是把這頂帽子當成普通的帽子,還是當成具有特殊意義的帽子。如果是後者,是想讓和親王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沾一下這頂桂冠的邊,還是諷刺他你到臨死也不忘這頂帽子?這只能是見仁見智地任人評說了。但和親王不算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而他死後乾隆仍讓他的兒子永璧多襲了一代和親王,而永璧的兒子雖不再襲親王而改襲郡王,也確實對這位弟弟法外開恩了。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2-17 11:45:16 | 顯示全部樓層
歷史上許多皇帝為當上皇位,許多時候會不擇手段。
但當上皇帝後並不代表事情已告一段落。之後來的便是清算行動,。
像三國時魏國的曹丕,南北朝時南齊的蕭鸞。
前者將兄弟軟禁,後者將兄弟宗室屠殺。

所以乾隆對這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已算不錯。
說開雍正當初為何選擇乾隆,個人認為才能固然重要,但是否可以包容兄弟,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至於年齡,由太宗,、順治以至雍正,都不是甚麼長子繼位傳統型式。
對於預防骨肉相殘不會發生,雍正的選擇是對了。

題外話,文中提到:
「........「和王」滿語叫「和碩」意為四分之一,一角,相當於英語的quarter,即他的爵位享有皇帝四分之一的權力。........」

滿語「和碩」的意思不是「主旗」嗎???
清初時候,行八旗制,每一旗都會有多過一位的貝勒,為了區別他們,所以主旗的貝勒被稱為和碩貝勒。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4 21:56 , Processed in 0.01394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