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047|回覆: 14

[原創] 淺說文學創作與歷史真實的平衡

[複製鏈接]

百姓

威望0
聖眷18
銀兩1231

154

主題

626

回帖

58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5-10 16:46: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學、小說與歷史

 唐德剛於《史學與紅學》中,形容文學有各種的偏向:偏向於音樂藝術的便是詩歌戲曲;偏向於哲學和宗教的則是一些散文和現代的朦朧詩;至於偏向於歷史的文學,甚至搞得和歷史難解難分的文學,那就是「小說」了。

 在中國,「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甚於大達亦遠矣。」其意是指那些瑣屑的言談、無關政教的小道理,有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意思。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列有小說家,位居諸子十家之末,《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稗官,是中國古代的小職官,如淳注:「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為了令皇帝知道民間的風俗傳聞,稗官的工作是訪求民隱,專門記錄不見經傳的街頭巷尾之言。稗官,也是古官的一種,所記之事,也就是小說,在中國古代,小說與歷史的關係是密切的。

 儘管近代中國受西方影響,把西方文學中的「novel」和「fiction」翻譯為「小說」,現今的小說和過去的小說的意思大有改變。不過,胡適把中國傳統的小說分為兩大類,一為「歷史小說」,如《三國》、《水滸》等經數百年演變整合邢定型的作品;另一為「創作小說」,如《紅樓》、《儒林外史》等沒歷史演變背景而創作出來的作品。可以發現,歷史和小說的關係依然是緊密的,

 對作者來說,歷史事件往往是作者的重要的靈感來源,而作者亦由於對歷史事件有感,因而想借歷史事件以抒發情感:明代王圻《稗史匯編》羅貫中生於明末元初的亂世,眼見當時群雄並起,自己也「有志圖王」,可是遇到真命天子朱元璋後,不敢與他爭天下,因此只得借說書講史來傳他的志事,結果撰有《三國》、《水滸》二本鉅著傳世。後來清代俞萬春生於浙江官吏世家,早年隨父從軍,平定粵東民變,其弟俞灥《蕩寇志 清同治十年重刻本續序》中回憶俞萬春有感《水滸》中的宋江不是真忠義,《蕩寇志序》中,俞視《水滸》「邪說淫辭,壞人心術,貽害無窮。」因此受父之託續寫《水滸》,以由《水滸》七十回《梁山泊英雄驚惡夢》開始,績寫宋江等人沒有受招安,最後被朝廷大將張叔夜及陳真希討伐正法為結局,終成《蕩寇志》一書。

「歷史錯置」與「捏造」

 小說創作和歷史的關係密切,兩者的磨擦和衝突也會增加,結果有時會發生一些「失誤」的情況,誠如龔鵬程《文學與歷史》一文中提及:馬致遠的《三醉岳陽樓》寫唐代故事,可是卻引用宋代佛印、蘇東坡的典故;石君寶《曲江池》,唐代的鄭元和竟然提起宋代的柳永;《水滸傳》中宋代的西門慶卻手持明代才有的折扇,《三國演義》中東漢末的關公在看明代才有的線裝書等等。以上這些「時代錯置」的情況,都令讀者大感不快。以上造些歷史時序錯誤引起的問題,都被稱為「歷史錯置」

 龔鵬程在《文學散步》一書中借俞萬春《蕩寇志》第一回說:「稗官(此稗官己非前文說的史官,後世將稗官等同小說家)筆墨遊戲,只圖紙上熱鬧,不妨捏造。不比秀才對策,定要認真。」文學本身是有一定的作者自己創作「捏造」,沒必要完全寫成如歷史一樣,不過「捏造」的部份,卻有差別。
       
  中國史上偉大的歷史小說,很多都是「捏造」的情況,可是他們的「捏造」都是有充分動機,而他們的「捏造」手法,更令作品生色不少。以《三國演義》為例,歷史上劉備入蜀涪城-綿竹-雒城-成都,可是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卻改寫成劉備取涪城後,倒直接攻打雒城,結果龐統因而中伏死於落鳳坡,後來孔明入蜀增援,擒張任,破雒城,之後才上綿竹,再直成都。其目的是突出孔明的智謀,虛構龐統的中伏,以龐統死以前題,以便孔明及早入蜀,指標奪取蜀地的戰爭,擒張任,降李嚴。羅貫中為了突出孔明的智慧以及其在故事中的地位重要性,刻意「捏造」歷史事實,改變劉備軍入蜀的路線,是有目的的藝術上的處理,目的是刻劃孔明一直以來在小說中都是神機妙算的形象。

  相對於《三國演義》,《水滸》的「捏造」情況更為驚人,《三國演義》本身有陳壽《三國志》為基礎,因此《三國演義》雖說很多「捏造」的情況,可是《三國演義》總體上也是和歷史事實十分相近。《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雖說《水滸》中的宋江是真有其人,可是在史書中只是侃侃幾句而已,《水滸》很多東西都是「捏造」而成,隨宋江起亂者,有名的共三十六人,《宣和遺事》記載的名單:「晁蓋,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七,燕青,楊志,李進義,林沖,王雄,花榮,張青,徐寧,穆橫,關勝,孫立,杜千,張岑,索超,董平,朱仝,雷橫,李逵,戴宗,李海,公孫勝,張順,武松,呼延綽,魯智深,史進,石秀」等三十六人,宋江是首領,不屬三十六人之內,先不說水滸寨內不足一百零八個好漢,就以上三十六人的名字,有部份就和小說中的完全不相同了,其餘七十多人,都是經由作者所創造出來。

另一方面,《宋史張叔夜傳》提及宋江的受降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 其鋒,聲言將至,張叔夜使間者覘所向,……擒其副賊,江乃降。」可是宋江在降安之後,沒有史料證明宋江如小說秉指,征討王慶田虎方臘,更莫論以及遼國,以及後來被奸臣毒死的後事,《水滸》的作者有「捏造」這些歷史事件,其動機在於突出宋江等人招安以後,借平四大寇,東征西討,刻意出宋江等人典型的忠君愛國將軍的印象,以為日後被毒死埋下埋線,營造出「只知武士戡離亂,未許將軍見太平」(見於《忠義水滸傳第九十三回》)的氣氛,暗地諷刺明初朱元璋濫殺功臣的行為。

即使俞萬春在《蕩寇志》,在「捏造」歷史時也是有其動機。《蕩寇志》中說宋江沒受降而與朝廷軍作戰,而後來與張叔夜軍對抗,最後被張叔夜打敗,其實是比較《水滸》接近歷史事實,可是《蕩寇志》最後卻說宋徽宗下令將宋江等人處死,明顯是和史實不同,不過俞萬春的用意再明顯不過,宋江等人卻是殺人放火,最後受到正法,其目的是要表現惡人有惡報。虛構人物陳希真和梁山「反賊」本有同樣的遭遇,可是陳真希卻沒有和梁山「反賊」同流合污,反而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朝廷的認同,最後一同討滅宋江等人,是利用「捏造」出來的陳希真去對比宋江,彰顯俞萬春心目中認為的真正的「正義」。

總結 對文學負責,同時須對歷史負責

  作家在創作歷史相關的文學作品時,是不會對作品中的歷史作不必要的「捏造」,而上文提及《三國》、《水滸》、《蕩寇志》中,作者的「捏造」歷史,是經過一定程度考慮的刻意創作,是為了更能有效抒發作家的情感的鋪排手法,是藝術處理。文學的關鍵之一在於「抒情」,在抒情的大前題下,為了更有效地抒發作者的情感和意念,放棄了歷史的真實,個人以為情有可願,儘管文學過去有的他的歷史功能(如史詩、或是聞一多說詩有「記錄、記憶」功能),可是說穿了,文學始終不是歷史。

可是《三醉岳陽樓》中唐代故事引用宋代典故;《曲江池》中唐代的鄭元提起宋代的柳永;《水滸傳》宋代西門慶手持明代折扇,《三國演義》中東漢末關公看明代線裝書等等。那些根本不是不必要的「捏造」,以上的「時代錯置」都不必要的「捏造」,對作品本身沒有任何益處可言,不過是作者的錯失而已。平心而論,以歷史作題材作品的作者,對當時的歷史狀態應該有一定的認知和考究,為了更能令讀者投入作者借用歷史而創造出來的空間,作者應該減少不必要的歷史「捏造」,像前者提及的一系列的「時代錯置」,只要細心留意以及有足夠的考究準備,基本上都可以杜絕的。結果,無必要的捏造,令讀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作者有沒有繼續「錯置」,分散了對文章的注意力,從而影響讀者對小說的投入度,不必要地轉移了讀者的注意力,更而影響讀者對作品的鑑賞,作者原來想抒發的情感,卻被不必要的錯誤而破壞了。


即使文學創作給與作者自由空間,可是對歷史的處理也很得小心謹慎,誠如龔鵬程所言:「其(歷史)材料本身卻是具有歷史的客觀性的,不能隨便編造。」維持歷史材料的客觀性,是對文學負責,同時也是對歷史負責。個人以為,越多的「時代錯置」,只會令讀者覺得作者的道行未夠,而且粗口大意,越能維持歷史的原貌,省去不必要的改寫,就越能省去讀者不必要的挑剔,也是對自己的作品一個保障,也增加讀者對作者的信心。

[ 本帖最後由 關二哥 於 2010-5-10 17:42 編輯 ]
這是獅子。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5-10 17:41:44 | 顯示全部樓層
為表揚原創作品,已設高亮顯示。

另外稍為修改了標題中的括號,希望你不介意。

謝謝僧兄撰此佳文!

[ 本帖最後由 關二哥 於 2010-5-10 17:43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42
銀兩876

615

主題

5149

回帖

3382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5-15 03:26:06 | 顯示全部樓層
真的很高興看到此文,因為我一向很少去閱讀一些有關文學和歷史關係的文章,如今一看,增進了不少見識。
最近在想,歷史又何嘗不是被人「捏造」,反而一些紀實的文學作品,會更加「真實」。
大治已乘藍妃去,
此地空餘忠義樓。
藍妃一去不復返,
乞丐口袋空悠悠。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18
銀兩1231

154

主題

626

回帖

58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10-5-15 03:53:3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關二哥 於 2010-5-10 17:41 發表
為表揚原創作品,已設高亮顯示。

另外稍為修改了標題中的括號,希望你不介意。

謝謝僧兄撰此佳文!


感謝關兄。
這是獅子。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18
銀兩1231

154

主題

626

回帖

58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10-5-15 04: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納蘭性德 於 2010-5-15 03:26 發表
真的很高興看到此文,因為我一向很少去閱讀一些有關文學和歷史關係的文章,如今一看,增進了不少見識。
最近在想,歷史又何嘗不是被人「捏造」,反而一些紀實的文學作品,會更加「真實」。


的確,錢鋼的唐山大地震,在史實上很歷史,很真實。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也是很真實,說的事是真的,不過他們都是文學。 只是如果他們有說錯,他們有些部份是「捏造」的,可是大家只會否定他的歷史性,但是沒有人會否定他們的文學性,作為文學,文學性被否定,那還有什麼價值可言? 可是歷史書最重要的定位就是歷史真實性,歷史書不真實,那有什麼用? 問題是作品的定位了。
這是獅子。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5-15 17:17:01 | 顯示全部樓層
職責所在,不用言謝 ^^

僧兄在文中提到:
《三國演義》本身有陳壽《三國志》為基礎,因此《三國演義》雖說很多「捏造」的情況,可是《三國演義》總體上也是和歷史事實十分相近......

二弟想指出的是,陳壽那本所謂史書,本身也捏造了不少。
人家明明是「漢」政權,卻被稱為「蜀國」;
人家明明是皇帝,他叫做「先主」「後主」「吳主」......

既然沒有可信的依據,倒不如自由創作,
反正「歷史真實」也可以捏造 XD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15
銀兩483

23

主題

371

回帖

357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5-16 16:53:09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也很贊成大家的觀點。
歷史,也是出於人為。
獨坐凝翠眉,不知痴寄誰。
「江南七月,再創卓越!」——誓言,不成功,便成仁……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05
銀兩30245

326

主題

7535

回帖

5011

積分

爵位一等男
榮銜
旗籍漢族正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10-5-16 17:17:36 | 顯示全部樓層
同意納蘭兄的感言,僧格一席話,也真令人深思!
前世不知,今生錯愛,來日未了。用我三生煙火,換你一生迷離。為你塵埃落定,傾覆百年繁華。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18
銀兩1231

154

主題

626

回帖

58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樓主| 發表於 2010-5-18 04:50:3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6樓 關二哥 的帖子

睡前的回應。 2個例子都不是捏造,是政治觀點差異。 劉備之漢,又稱蜀漢,蜀國也可是解的。而魏朝是經漢帝禅位,因此可視為正統。 先主,後主,吳主,也是「主」,總之算是首領之意。 只是稱呼方式而已。
這是獅子。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183
銀兩4539

1346

主題

14129

回帖

9638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5-18 15:21:0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9樓 僧格林沁 的帖子

劉備父子享國數十年,是名正言順的「漢」政權,稱蜀漢是可以的,但總不能連漢字也隱去而稱「蜀國」吧。

如果真的要完全以魏朝為正統,何不言《魏書》?一來晉朝為了收買南方民心不敢過分貶低蜀 (漢) 吳,二來當時的士大夫也不會贊成這種完全偏頗的做法。既然寫的是《三國志》而不是《魏書》,就應該公平一點,人家稱了帝就要照寫出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2-22 17:04 , Processed in 0.0192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