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567|回覆: 0

「轉帖」中山的民俗文化發展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1
聖眷171
銀兩950

1408

主題

7735

回帖

6332

積分

爵位二等恩赫侯
榮銜從三品中議大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0-5-11 21: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帖:http://www.sunyat-sen.org:1980/b ... owzswh.php?id=23575
 

用現代眼光重新審視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工程是"八大文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源遠流長的850年歷史長河中,中山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小欖菊花會、中山鹹水歌、中山醉龍、南朗崖口飄色,一項項民俗先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其最好的佐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鼓勵各鎮區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研究和開發;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平台,加大策劃和藝術加工力度,制作一台適合市民和游客觀賞的高水平民俗民間藝術大型表演節目……系列措施說明,這已不是簡單的保護層面了,這是市委、市政府在新的時期,為實現新的目標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的現代"遺產觀",民俗文化工程必將在建設文化名城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民俗文化塑造了城市特有的品格



    一定的文化形態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形成的。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民俗亦是如此。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由於是在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社會發展中發展的,因此各地形成了特有的民俗,先秦時期的“十裏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諺語以及希臘波桑尼《希臘風土記》等書均可說明此點。著名民俗學者鐘敬文先生認為,民俗就是民間風俗習慣,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生活過程中所創造、享用並傳承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文化,而民俗文化則是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是最能體現一個地域人民的心理、性能、精神和審美情趣的文化現象。
    民俗文化增強了城市的認同,強化了城市精神,塑造了城市品格。民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礎,就在於民俗文化是生存文化,人的言行受民俗意識、民俗心理左右控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名詞是近年來出現的,就是指我們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間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民間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換的。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歡快、純朴的民俗文化遺產正離我們漸行漸遠。民俗文化是一片精神的寶藏,是一個古老城市的美好記憶,而這些珍貴的城市記憶一旦消失,就再也不會重現,我們的城市將留下一個個精神空白。市委、市政府創建文化名城,推出“八大文化工程”,將民俗文化列為其中的一項工程,充分說明了市委、市政府的現代眼光。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山的民俗文化必將煥發新的時代光芒,在文化名城建設中錦上添花。

我市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



    中山是民歌之鄉,目前尚在我市流行的民歌主要有:鹹水歌、高棠歌、大罾歌、姑妹歌、客家山歌、采茶歌、白口蓮、蓮花落、鶴歌、龍舟、漁鼓、白欖、兒歌以及小調民謠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鹹水歌和高棠歌,相傳這兩種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民歌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地方方言為主要基礎的文化沉澱和表現。就中山而言,地方方言分為三大語系,即粵語、客家、閩南語系。由於中山歷史上遷徙而至的人口佔多數,因此,中山民歌源於何時,尚未有最後的結論。過去有學者和地方史料稱始於明清,這不確切,從北宋樂史所著《太平環宇記》記載:香山之民在婚喪嫁娶慶典祀神時,均歌唱以導其情曰歌堂……可見中山民歌在宋以前已流行,明清時的地方史料,亦有關於民歌的敘述,多“古而有之”。
    俗語講:“歌舞升平”,也就是講“有歌就有舞”。中山的民舞不同於芭蕾舞、現代舞,也有別於古典舞。作為中山的民舞,融會了民間的祀神、日常生活、生產、喜慶節日等屬性的民間風尚習俗,與其他地區的民舞一樣,主要以身體的各種姿態作為語言詞彙來表達。因此,中山的民舞也有質樸、純真、藝術的美,也容易被人們所接受,能世代流傳。中山古代的民間舞,從其特點來看,主要是古代人們以模倣動物的形象而舞的舞蹈,其內涵與中國各地的傳統圖騰崇拜有著密切的關係。從史料上佐證中山的民舞,主要是調龍耍獅、舞燈擬船諸類的形式,多為群舞表現形式和以動物舞為主要特色。
    中山歷史上還有“三色”的游藝活動,這“三色”是:水色、地色、飄色。中山的地色相當於中原地區的跑旱船民間藝術,舊稱旱地龍舟,與踩高蹺等民間藝術並存。現在保存比較好的有黃圃飄色和南朗崖口飄色等。
    系列事實只為說明一點:我市民俗文化豐富。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目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下100種。2006年,“小欖菊花會”、中山鹹水歌同時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今年,中山醉龍、南朗崖口飄色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此外,中山還有豐富的民間故事、民間諺語等。

保護傳承好民俗文化就是“留”住了城市的根



    毛澤東主席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說過:“王麻子、張小泉的剪刀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抿子好的東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一個一個恢復。”這充分肯定了保護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巨大意義。今天,我們全社會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已經達成共識,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在實際工作中去實現。
    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文化名城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掌握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現狀及保護情況,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加快建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定期公佈。重點加強保護、搶救和傳承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繼續挖掘和保護富有中山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謠、民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鼓勵各鎮區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研究和開發。系列措施對民俗文化的保護無疑是特大喜事,有了措施保障,那些或瀕臨消失的,或者還不為大多數人所知道的非物質文化形態必將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弘揚。
    《關於加快推進文化名城建設的意見》還提出,要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平台;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料庫,將“口傳身授”轉變為有文字可依和音像皆全的數字化檔案,構建網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規劃建設中山民間藝術劇場,進一步整合醉龍、飄色、鹹水歌以及龍獅鳳鶴等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大策劃和藝術加工力度,制作一台適合市民和游客觀賞的高水平民俗民間藝術大型表演節目,提升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水平;利用傳統的民間節日和風俗習慣,大力開展健康活潑的傳統民俗活動,采取鄉土教材、民俗培訓班、民俗比賽等群眾易於參與、樂於參與的形式,營造有利於優秀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環境。這樣一來,民俗文化有了更加先進的傳播手段和生存空間,必將煥發勃勃生機。
    建設民俗文化工程,最終要使民俗文化成果應用到現實民俗生活中去。民俗文化工程要圍繞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題思想,引導全體公民朝著先進文化方向奮鬥,同時營造健康向上、科學文明的民俗生活氛圍,要根據城鎮、社區不同文化圈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還有一點就是,現代意識的民俗生活,要突破傳統文化的依附觀,突破傳統民俗活動的年節觀、單一娛樂觀,以經濟文化共同一體發展觀、民俗文化產業觀,去經營開發民族民俗文化資源。要在開發中發掘民俗文化精神動力,在保護民俗文化遺產中去發展民俗文化產業。因為民俗文化開發過程就是思想改造過程、觀念更新過程、人的現代化過程。
    套用一副對聯作結:長天吐瑞九萬里,風鵬正舉;大地回春近千年,文明永傳。有市委、市政府創建文化名城的宏偉目標和強有力的推進措施,民俗文化必將在創建文化名城中建功立業。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5 01:00 , Processed in 0.0139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