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365|回覆: 0

[原創] 論李鴻章是否應該為甲午戰爭的戰敗負全責

[複製鏈接]

國民

威望0
聖眷83
銀兩95

528

主題

7766

回帖

4997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07-8-29 17:11: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李鴻章是否應該為甲午戰爭的戰敗負全責

我同意「李鴻章要對甲午戰爭的戰敗負全責。」言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有許多原因,可大致分為政治上和軍事上,要李鴻章一人對甲午戰爭的戰敗負全責是合理。

在政治上:許多清廷官員誤以為洋務運動有成,輕視日本的實力,以為洋務運動的成果足以擊敗日本。此外,李鴻章誤信英、俄國之相助,因為英、俄兩國都非常關心中日糾紛,英、俄兩國在遠東地區是最大的競爭對手,他們都希望趕走對方,所以李鴻章、慈禧為代表的一派人,主張利用各國的矛盾,通過外交手段來牽制日本,即「以夷制夷」的方針。不過,在此關鍵時刻,7月16日,英國和日本間拖延了五年之久的《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在倫敦正式簽訂。這個條約廢除了英國以往在日本的特權,承認日本的平等地位。這使日本擺脫了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的束縛。這件事明確地表明了英國對日本的支持。英國外相在簽字儀式上說:「這個條約對日本來說,比打敗了清國大軍還更為有利。」終失望於英國之調停。而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同意向日本給予壓力,可惜基於英、俄兩國在遠東地區是最大的競爭對手的關係,不願意令日本支持英國故始終沒有向日本給予壓力,6月日軍在漢城架設大砲,喀西尼表示俄國願意派兵,但7月16日,英國和日本簽定訂《日英通商航海條約》令俄國憂慮,所以開戰後俄國沒有派軍參與一切戰事。6月底至7月初,葉志超、袁世凱等人先後建議適當進軍,施加軍事壓力。日本當時並未在外交上做好準備,增加軍事壓力或許可以給和談創造機會。但李鴻章沒有採納,他認為軍事行動會使日本找到借口。到了7月10日,又建議駐朝鮮的清軍撤回中國,以在政治上爭取主動,而李鴻章又沒有採取行動,對日本戰意又不了解,企圖以和平解決事件。一直到7月15日,軍機處根據皇帝的旨意,電寄李鴻章一道諭旨:「現在倭韓情事已將決裂,如勢不可挽,朝廷一意主戰。李鴻章身膺重寄,熟諳兵事,斷不可意存畏葸。著懍遵前旨,將佈置進兵一切事宜迅籌復奏。若顧慮不前,徒事延宕,馴致貽誤事機,定惟該大臣是問!」李鴻章接到聖旨後,才開始準備增兵。而且清廷對日本入侵朝鮮之意見分歧,也是戰敗的因素。德宗主戰,李鴻章主和,慈禧太后則拿不定主意,認為「戰比和好」,既開戰而無決心。所以清廷根本沒有開戰的準備,嚴格來說根本不適合打仗,因為手握實權的慈禧太后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打仗,完全不符合《戰爭論》上的打仗的先決條件。清廷政治腐敗,貪污成風,政出多門,任用私人。清廷內部出現派系鬥爭,各派不能協調,湘軍、淮軍互不隸屬,故事權不能統一,政治混亂不堪,作戰也自然難以順利。

這是李鴻章的錯失,當時,李鴻章仍對和平抱有一線希望,擔心「我去兵愈多,彼必愈不肯減退」,所以在行動上猶疑不決。在李鴻章按兵不動的同時,日本的陸軍源源而至,到6月底已達到一萬人。對此,連英國駐中國海關總稅務司代理赫德都評論說:「日本是根本沒有什麼正義可言的,除非借口代別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撿便宜也可以算作正義。正義完全在中國方面。但我不相信單靠正義可以成事,正像我不相信單靠一根筷子可以吃飯一樣。我們必須要有第二根筷子——實力。但是,中國人卻以為自己有充分的正義,並且希望能夠以它來制服日本的鐵拳,這種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在軍事上,當時中國陸軍不相統屬,而且將帥不和,教於朝鮮及遼東戰場屢嚐績。北洋海軍於黃海一役失利後,傷亡慘重,故李鴻章又令北洋海軍守威海衛,不出應戰,令日軍可以慢慢地圍攻,最後全遭消滅北洋海軍。而洋務運動所練新軍,多紀律敗壤,且士氣低落。另外清廷最自豪的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慢。1891年以後,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這不是因為軍火工業實現了國產化,是因為錢被慈禧拿去修頤和園了。慈禧說:「光緒1875年登極時年幼,我不得不垂簾聽政,到1886年改為「訓政」,1889年「歸政」。我什麼都不過問了,修修花園養老還不行麼?」相反明治天皇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六萬三千名常備兵和二十三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七萬二千噸的海軍,超過了北洋海軍。相比之下。加上清廷的態度就消極多了。於是,一經交戰,海陸軍都敗於日本。應戰的北洋艦隊已是四洋海軍中實力最強者,但無論火力、噸數、航速等仍比不上日本聯合艦隊 ,故難以不於敗於日軍。平壤之戰中,清軍也有許多嚴重失誤。當時清廷下令奉、晉、豫、鄂、湘諸軍抽調軍隊入朝,但各省軍隊行動緩慢,至9月13日,除總兵呂本元率馬隊兩營馳抵義州外,其餘沒有一軍渡過鴨綠江。這樣,平壤諸軍無法出擊,只能守了。那就沒有了主動權,軍事上不利。而清軍統帥葉志超見援軍遲遲未到,恐後路被日軍登陸部隊所斷,遂分兵數千駐紮在安州、肅州和義州。這樣,駐守平壤城內外的清軍只有約9,500人,山炮、野炮和機關炮38門。實力大減,由左寶貴防守的玄武門上遭日軍攻佔。日軍雖然攻佔了牡丹台和玄武門,但仍被阻於內城之外,無力繼續進攻,當天結束戰鬥。而在平壤西、南兩處的進攻更是連連受挫。此日之戰,日兵死189人,傷516人,清兵傷亡人數遠遠少於日軍。日軍所帶的彈藥、口糧都已用盡。但葉志超,在此關鍵時刻卻沒有看到這些因素,他只看到玄武門的失守和奉軍統帥左寶貴的戰死,因此喪失了抵抗信心。當晚,他召集各統領商議放棄平壤,撤軍至鴨綠江設防。諸將中只有馬玉昆提出反對,葉志超不聽,於是下令部隊撤離平壤。清軍撤退時大雨傾盆,清兵冒雨蜂擁出城。日軍在黑暗中聽到人馬奔騰,以為是清軍劫寨,於是攔路截殺。清兵混亂中不分敵我,胡亂放槍開炮。經過整整一夜,清軍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亂中死傷人數達到二千多,遠遠超過了在戰役中的損失。16日早晨,日軍進入平壤,發現城內已沒有清軍一兵一卒,而被清軍丟棄的武器、彈藥、糧餉和其它物資無數,盡數為日軍所得。葉志超一味消極防守,幾次錯過了趁敵未穩,主動出擊的機會,最後主動撤出平壤,導致清軍潰退。清軍裝備最精良的北洋陸軍也銳氣全失。
這裡雖然李鴻章沒有直接參與戰事,但令北洋海軍守威海衛,導致北洋海軍被消滅、威海衛失守,新軍是他一手創立的紀律敗壤自然是責無旁貸,而平壤之戰雖然不是他指揮,但總體上李鴻章的錯失仍較大。
所以雖然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有許多原因,但要李鴻章一人對甲午戰爭的戰敗負全責是合理的,因為在行動上猶疑不決,錯失先機,令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威海衛失守。

安平
2007年1月17日
青衣.家

[ 本帖最後由 安平 於 2010-11-3 12:57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5-1-21 03:04 , Processed in 0.01438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