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 歷史 Top of Page
壯族是中國嶺南的土著民族。1958年發現的“柳江人”化石,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5萬年左右。可見早在5萬年前,壯族先民就廣泛分佈在廣西一帶。他們與布依、傣、侗、水、毛南等族同源於古代越人中的甌越、駱越,後被稱為烏滸、俚、僚、土。
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解放後稱“僮”。1965年改族名為“壯族”。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1957年《壯文方案》被國務院批准,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壯族 音樂 Top of Page
壯族 禮儀 Top of Page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壯族 慶節 Top of Page
農曆四月初八。又稱脫軛節,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這天是牛王誕辰。要給牛脫軛,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豐美的地方。牛欄要打掃乾淨,鋪上幹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打,還要給牛唱山歌,喂烏米飯。過去有些寨子裏還建有牛魔王廟,過節這天,要殺豬祭祀,村民們在廟裏聚餐。當地流行一個傳說:當初陸地只有岩石、黃 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種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萬,牛王記錯了,變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叢生,連莊稼都長滿野草。天帝大怒,罰牛王下人間吃掉百草。但天帝並沒有忘記它,每當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看望、佑護牛王和它的子孫,為它們滅病去災,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廟。牛魂節表現了壯族人民對耕牛的愛護和對農業豐收的期望。
壯族 婚俗 Top of Page
壯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員所組成,沒有氏族組織,具有明顯的村社特徵。壯族婚姻的基本形態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實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認為沒有宗親關係,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單線姑舅表婚,姑母之子與舅父之女可婚,但嚴禁舅父之子與姑母之女通婚。歷史上,壯族曾普遍實行早婚,根據有關地方誌書記載:“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實行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雙軌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雙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徵得父母同意後才能結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透過唱山歌擇偶。此種方式當地謂之“唱流”或“趕風流”。長期以來,在壯族婚姻生活中已成為一種制度,直至解放前後,廣南一帶壯區仍然十分盛行。在壯族社會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歲起就須學會唱幾首山歌,到十七八歲時,必須能學會即情歌。唱山歌地點有著嚴格規定,無論在僻靜的山村,或於街日鬧市,都必須是大家所公認或任何人都能看見的地方。時間則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季節而定。各地每年舉行次數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個大街日和二、三月舉行。“依人”於每年栽秧前收割後舉行。屆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攜帶米花糖、花糯米飯以及小手巾、小鏡子等物品,在固定場地對唱山歌。倘若某一小夥子愛上某一姑娘,集體對唱階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愛慕之意,雙方即以山歌一問一答自成一對。對唱完畢,可坐下互相宴請,互贈隨身攜帶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後逢街日或節日並可邀約訂期相會。透過唱山歌結交的情友,日後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請媒人作形式上的求。
媒人說婚通常要進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則以便飯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議定親事,並以“合八字”訂婚。訂婚禮銀很重,一般須送與女子全套銀制飾物。 父母包辦婚姻,在壯族中亦佔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歲、有的早在七八歲就被雙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終身。 壯族社會普遍保留著結婚後、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 習俗。女子婚後第三日即回娘家長佐,待懷孕後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時即稱“坐家”或“落夫家”。其實,此乃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一種風俗遺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間,社會觀念仍認為是姑娘,有權與青年男子對唱山歌和進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與其他男子發生性關係以至懷孕,如被發現,須由“寨老”調處,對通姦男子進行處罰,處罰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紅布挂於門上,表示為原夫“接紅” ;同時賠償原夫部分禮銀,以示歉意。此種情況,多不離婚,甚而原夫父母競為其子解嘲,勸子無須介意。如通姦男子將女子拐去,原夫有權邀親友追究,拐騙者必須向原夫退賠全部札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時間一般以是否懷孕生子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長大結婚,這時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則行改嫁。壯族有招贅習俗,招贅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說媒,從妻居男子改與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轉房。但轉房僅限於兄死弟無妻而嫂轉為弟妻。
壯族 服飾 Top of Page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裏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花紋的頭巾。藍黑顏色是壯族婦女的共同愛好,喜穿長裙短衣,頭包青色繡花帕,腰係精緻圍腰。上衣分對襟和偏襟兩種。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燦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
壯族 飲食 Top of Page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幹飯,菜肴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壯族 建築 Top of Page
居住在壩區和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墻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築式樣一般有半幹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
幹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墻,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幹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壯族幹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後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門與家公房相通。主婦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廳堂右側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樓梯旁,便於她們與小夥子們交往。這種佈局的最大特點,是夫妻異室,沿襲了古俗。現在的幹欄,內部結構略有變化,但基本格局不變。
壯族 習俗 Top of Page
逢年過節都要進行敬一祭神活動。屆時要備豬、雞、魚拜祖。煮豬肉拜祖還是京族女子出嫁時的一種禮習。每年哈節,凡年滿16歲的男子都要置備雞、酒、糯米飯、檳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經過祭拜的男子才算“入眾”(即進入成年),才能被允許參加唱哈節的入席活動,從此便可參加捕魚生產。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壯族 宗教 Top of Page
古代壯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其先民由自然崇拜發展到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壯族普遍崇拜祖先,每戶正堂屋的神壁上都供奉“天地國親師之位”和祖先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