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786|回覆: 8

[討論] 九品中正制

[複製鏈接]

百姓

威望0
聖眷1
銀兩87

72

主題

367

回帖

240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1-8-9 19:1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曹丕當魏王時,他的部下陳群向他提出一個影響中國三百餘年的制度——「九品中正制」,而在「九品中正制」之前,漢朝有一個特別的官員選拔制度——「察舉制」,察舉制的原意是希望地方長官推薦一些有才能或賢良的人給中央,再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借此達到選賢任能的原則,而這個制度於初期,的確能夠選拔出不少人材,但是察舉制有一個極大的缺點,那就是這制度是非常主觀的,也因為此,這個制度輕易地被地方官員把持,在後期,甚至只要你付得起錢,就可以成為一名中央官員。
  有見及此,魏的吏部尚書陳群便向當時的魏王曹丕建議九品中正制,在這制度下,各州州牧要一起選擇一名正二品的現任中央官員擔任中正一職,中正就會依照被評人的家世、才幹以及品行來評定他,然後把他們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制度每隔三年就會調整一次,進步了的就升等級,退步了的就降等級。
  這個制度原意比察舉制好,但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更大,這個制度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情況,令到社會上出現了嚴重不平衡、不公平的現象,世族子弟只顧玩樂,從不談政事,平民不管多努力也不能夠做高官,引致平民仇視貴族的情況。
東林書院開放了!!!大家得聞就黎啦!
http://www.kenhk.org/qingshi/forumdisplay.php?fid=299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103
聖眷81
銀兩301

357

主題

1752

回帖

2905

積分

身份
旗籍滿族鑲紅旗
配偶
發表於 2011-8-9 23:03:39 | 顯示全部樓層
討論題目是什麼?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103
聖眷81
銀兩301

357

主題

1752

回帖

2905

積分

身份
旗籍滿族鑲紅旗
配偶
發表於 2011-8-9 23:39:37 | 顯示全部樓層
有趣~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1-8-10 00:4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白子奕 於 2011-8-9 23:08 發表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對,民人入仕的機會太小,只可以說太人性化的管理,事情就會出現偏坦的情況。
可是,反觀之,就算是辦科舉,多少也可以作弊。也有例如給了錢的,就會知道試題,或是有些密招,寫【小】字的時候,不勾上去。考官 ...


科舉雖然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法,但卻是比較公平的方法。
看明代的張居正,他的家世實在不值一提,但憑著努力,真的甚麼事情也可發生....。
九品中正制相對於察舉制,慎之覺得是一種倒退....。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0
聖眷83
銀兩95

528

主題

7766

回帖

4997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11-8-10 01:03:30 | 顯示全部樓層
世上無可百年不變之法,九品中正制只是針對當時的情況而設,初時亦有成效,唯後世未因勢而修,終成一弊制。

或可看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所論。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263
銀兩19483

478

主題

6922

回帖

6380

積分

爵位一等靖寧公
榮銜從一品少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1-8-10 01:08:4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白昌平 於 2011-8-10 01:03 發表
世上無可百年不變之法,九品中正制只是針對當時的情況而設,初時亦有成效,唯後世未因勢而修,終成一弊制。

或可看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所論。 ...


其實想深一層,九品中正制也是很政治性的產物,不單純是為了提拔人才的制度。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0
聖眷83
銀兩95

528

主題

7766

回帖

4997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11-8-10 01: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唐代考试制度

甲、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上会我们曾讲过汉代的选举制,到唐代,此项制度,实际上已完全由考试制度来代替。说到考试两字之原始意义,考是指的考绩,试是指的试用。远在战国晚年,已有一大批中国古代的乌托邦主义者,在提倡选贤与能,在提倡考课与铨叙,其用意在规定一项政府用人之客观标准。汉代选举制度即由此提倡而来。唐代的选举,其实还是由汉代的选举制演变,而我们此刻则称之为考试制。

汉代是乡举里选之后,而再由中央加以一番考试的。其先是对策,对策只是征询意见而已。直要到东汉晚期,左雄为尚书,才始正式有考试。其时则考试只为选举制度中之一节目。迨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逃亡,中央地方失却联系,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的制度,自亦无从推行。于是朝廷用人没有了标准,尤其是武人在行伍中滥用人员,不依制度。曹操以陈群为尚书,掌吏部用人事,陈群始创设九品中正制。此制大体,就当时在中央任职,德名俱高者,由各州郡分别公推大中正一人。由大中正下再产生小中正。然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此项表格中,把人才分成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让各地大小中正,各就所知,把各地流亡在中央的人士,分别记入。不论其人已经做官或从未入仕,皆可入登记表。表内详载其年籍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所以主持这项工作的便称九品中正。这些表格,由小中正襄助大中正核定后呈送吏部,吏不便根据此种表册之等第和评语来斟酌任用,分别黜陟。这样一来,官吏之任命与升降,比较有一客观标准。而此项标准,则依然是依据各地方之群众舆论与公共意见,依然仍保留有汉代乡举里选之遗意。所由与近代西方民主选举制度不同者,仍然是一丛众,一从贤。中国传统观念,总谓贤人可以代表群众舆论与公共意见。此是一理论。至于贤人而实不贤,中中而并不中正,则另是一事实。至少在曹魏初行此制时,总比以前漫无标准各自援用私人好得多。一时制度建立,吏治澄清,曹家的得天下,这制度也有关系的。

但究竟此制仅为一时的救弊措施。如同某药治某病,病愈即不宜再服。否则药以治病,亦以起病。迨及晋代统一天下,以迄于南北朝,对于陈群此制,都继续采用,不能加以更新,这样毛病就出了。首先是人人想获大中正品题提拔,便纷纷集中到大中正所在地的中央。全国人才集中到中央,这不是件好事。首先是地方无才,不仅地方行政要减低效率,而地方风俗文化,也不易上进。地方垮台了,中央哪能单独存在。所以中央集权不是件好事,而中央集才也不是件好事。这是第一点。再则中正评语,连做官人未做官人通体要评,而吏部凭此升黜,如是则官吏升降,其权操之中正,而不操于此本官之上司。这是把考课铨叙与选举混淆了。于是做官的也各务奔竞,袭取社会名誉,却不管自己本官职务与实际工作,而其上司也无法奈何他。在陈群时,为什么要大中正定由中央大官兼职呢?此因当时地方与中央已失却联系,故只就中央官来兼任大中正,好由他推选他的本乡人士之流亡在中央者备供中央之任用。但又为何中正簿上定要连做官人一并登记品评呢?因为如此做法,便可把当时已经滥用不称职的一批人澄清除去。这些都是陈群创设此制时之苦心。因此九品中正制就其为一时救弊起见,也不算是坏制度。但到后来,因施行的时间空间关系都不同了,而还是照样沿用,遂终于出了大毛病。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绝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即如唐代一切制度,也多半是由南北朝演变而来,有其历史渊源,亦有其传统精神。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我们此刻,一面既否定了传统制度背后的一切理论根据,一面又忽略了现实环境里面的一切真实要求。所以我们此刻的理论,是蔑视现实的理论。而我们所想望的制度,也是不切现实的制度。若肯接受以往历史教训,这一风气是应该警惕排除的。在曹操当时,采行九品中正制而有效于一时,但此后此制度墨守不变,毛病丛出,后来人便只怪九品中正制不好,其实这也有些冤枉。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103
聖眷81
銀兩301

357

主題

1752

回帖

2905

積分

身份
旗籍滿族鑲紅旗
配偶
發表於 2011-8-11 22: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在下對九品中正制略為反感

畢竟其容易敗壞,「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這句已很貼切了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0
聖眷83
銀兩95

528

主題

7766

回帖

4997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鑲藍旗
配偶
發表於 2011-8-11 22: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盡事實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5 18:00 , Processed in 0.01877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