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 928
身份 博爾濟吉特二少主
旗籍 蒙族正白旗
|
本帖最後由 宋禮勤 於 2013-4-8 20:11 編輯
【經濟日報專訊】一名成績出眾的美國高中生,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因沒多上興趣班而被名校拒諸門外,嘲諷現時過分追求課外活動的心態。香港的學童何嘗不也為此叫苦?為贏在起跑綫上,連興趣班也要催谷,還有樂趣可言嗎?
《華爾街日報》上月底刊登《給不取錄我的大學的信》一文,惹起熱烈回響!撰文者為美國女生韋斯(Suzy Lee Weiss),她成績優異,曾在參議院做實習生,惜今年報考多間知名大學均不獲取錄。
女生控訴 成績佳卻不獲取錄
她指出,大學一方面叫學生「做自己就可以」,但又要求需有大量課外活動、要當學生領袖及良好成績等,自嘲敗於沒有虎媽,以及沒有為剛果黑猩猩籌款或與非洲小孩合照等,否則應可有助獲名校垂青。
文章諷刺名校收生時過分看重課外活動,網上熱烈討論,有網民反駁名校重視學生全面發展,有何不妥?也有人指不少學生做慈善活動時也付出真心。
雖然韋斯控訴的是美國教育制度,但對於參加課外活動的本意是否已變質的訴控,對本港來說,是否也熟口熟面?香港學童何嘗不也為此叫苦?
曾幾何時,本港學校升學收生重視學術成績,但之後逐漸認為「死讀書」心態要不得,加上學校的收生自主權愈來愈大,例如中學的自行收生名額增至30%、直資學校可自由收生等,學校在挑選學生時,開始看重課外活動、獎項等。去年曾有團體統計,全港96%中學把課外活動作為收生標準之一,平均分數比例17%,有中學更高達40%。
鼓勵學生全面發展,不是一味讀書,出發點是好,但當課外活動的地位被提升後,結果,除了學業成績之外,連參加多少興趣班、贏多少獎項、手上有多少證書等等,卻成為學童的另一條起跑綫。
2011年一項調查顯示,本港88%受訪家長會安排子女參加至少1項課外活動,比率是中港台之冠。而同年另一調查發現,22%小學生的課外活動達到7項或以上,26%受訪家庭每月須花費6,000至8,000元在課外活動。
有名校中學校長更曾指,接獲的申請者中,逾80%有8級鋼琴,有學校要求學生至少懂一種樂器,而鋼琴是不計算在內,因已成為基本要求,於是學豎琴、大提琴或更冷門樂器已見怪不怪。
另類「履歷表」 京廢入學評核
既然是另一條起跑綫,當然也要早起步。幼稚園的學生已開始參加歐洲遊學團、參加國際英語考試,好讓自小開始建立一份亮麗「履歷表」。結果劍橋小學英語考試於2011年更改制度,表明不接受5歲以下的香港考生,避免家長拔苗助長,令香港成為該試全球唯一設年齡下限的地區。
小學生升中的個人檔案,隨時比成人見工的履歷表還要長及詳細,父母安排小學生參加各式各樣課外活動、比賽及測試,原來目的是為培養興趣的課外活動或興趣班,若過分催谷,會否反而「謀殺」了孩子的興趣?
課外活動愈多,就愈可打動學校垂青?是否一廂情願的想法?資助小學校長會副主席張勇邦指出,這是家長的主觀看法,他強調,其實大部分學校看重的主要還是成績。
他指,有些升中學生的個人檔案如電話簿般厚,學校怎會看得完?而且太多課外活動會增加學生壓力,建議家長可安排初小學生多參加課外活動,找出自己所長及興趣,至高小便應集中發展一、兩個強項,培養為終生興趣。
愈來愈重視課外活動的後果,近年也有指此令基層學童輸在起跑綫,上周有團體向政府提出為綜援學童增設每月200元的課外活動津貼。本來課外活動是因應家庭條件及個人興趣的抉擇,將之變成另一戰綫,對沒能力一群造成壓力,付得起鈔票的,也要面對折騰,是否大家樂見?
北京市政府今年2月宣布,實施8項減輕學生負擔的新措施,其中1項便是禁止初中學校收生時,以競賽、獎勵或證書作為入學依據,究竟是令家長孩子鬆一口氣?仍有待時間觀察。
香港的孩子向來忙個不停,又要讀好書,又要十八般武藝,起跑綫愈來愈多,這是現實,但能否也盡量讓他們多點笑容地跑呢?
新聞網址:http://hk.news.yahoo.com/全能-難求-課外活動適可而止-224714649.html
其實我覺得,課外活動是以小孩子自己的興趣為前提吧@@如果家長強迫小孩子學這樣學那樣不但會讓小孩子吃力。。而且...這反而不能培養他們對該方面的興趣而是。。厭惡吧?!而且讀書那麼忙。。上了中學以後就更加難以應付@@要兼顧好可是很難的事情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