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731|回覆: 0

[藏書] 讀者十論:叢林法則

[複製鏈接]

勳爵

威望5523
聖眷786
銀兩-3321

1818

主題

9608

回帖

68913

積分

爵位一等子
榮銜
旗籍滿族鑲白旗
配偶澄川鈴香
發表於 2019-1-22 02:05: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 Krislou_,回應《葉蔭聰:當廣東話變成「問題」,是令一種語言變成對另一種語言的惡性鬥爭》
這篇文章也讓我想起一些有趣的經歷:

在台灣就讀大學的時候,有時候會在台灣本地同學面前,和身邊的香港朋友用廣東話作溝通(我是澳門學生)。這時台灣同學就會有一些不滿,不停地對我們說要求我們說「中文」,不然他們會聽不懂。不論我們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中,會在這種情況下提到,其實對我們來說,「廣東話」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學的「中文」,他們也似懂非懂,認為「台灣國語」(除了腔調外應等同於普通話,吧?)才是「中文」。

生在澳門的我,身邊也有各種方言充斥在生活中,從小也覺得中文中包含很多種地方言語的發展。所以一開始第一次遇上以上的情況時,其實有些許生氣的,就好像否決了我從小到大的認知,我學的竟不是地道的「中文」。

這篇文章讓我有意無意地想起這番記憶,也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2. dadala,回應《葉蔭聰:當廣東話變成「問題」,是令一種語言變成對另一種語言的惡性鬥爭》
真的建議香港教育局審視一下推行「普教中」的方法是否出現問題,雖然本意未必是想消磨廣東話,卻令很多香港本地的感受「文化入侵」,排斥普通話以及受牽連的「簡體字」。在香港讀書的經歷讓我會講流利粵語,可以在言語上裝一個香港本地人。但是在學後期發生一系列社會爭議,先是引起了某些同學對普通話的反感 ,對自己會操流利粵語趾高氣揚,甚至視普通話為「強國」的象徵,已經把語言當作了意識形態的抗爭。最後我也只好堅持大部分場合只說普通話,表現出作為一個中國人。

當然香港本地會說普通話的人還是蠻多,而且大部分也沒有表現鄙視普通話的姿態。只是像文章所提及的「 用語言來定義政治及族群的界線,以彰顯自己最本真的本土文化身份,依託一種心理防衞的安全感,甚至忘記及排斥身處的地方的多樣性及複雜性。」上升到意識形態的對抗就會出現為我獨尊 ,「普通話才是中文」的句子也會在香港變成「粵語才是中文」的現象,在香港的主流粵語群體,使用普通話的群體的「大」又變成了「小」,也會感到壓迫,恐懼,甚至仇恨,往往受意識形態影響的不只有要去抗爭的那一方,還有被視作抗爭對象的那一方。

3. jacqhnt,回應《葉蔭聰:當廣東話變成「問題」,是令一種語言變成對另一種語言的惡性鬥爭》
教育局曾委託教大在普教中學校進行的研究,研究結果是不論廣東話還是普通話均能幫助學生學習中文 (包括閱讀、中華文化欣賞、聆聽、寫作等等),沒有優劣之分。可能楊局長只是單方面看到中文只有「講」出來的一面,所以會如此關注用甚麼教學語言,沒有經過任何細心的研究就下了定論。

香港人對廣東話有許多情意結,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家庭、朋友、社區所有人都講相同的語言,當然會對廣東話附加上感情和歸屬感。我認為香港人學習「講」普通話還是有功能性的必要,但是要透過抹殺廣東話來達到這個目標只會惹來大眾的反感,其實很多小學和中學早已在中文科以外增設普通話課,而且透過其他渠道學習反而更有效(我當時班上所有人都有看台劇和普通話綜藝)。

4. Eddo,回應《「北方的深圳」在等待,丹東還相信「改革開放」嗎?》
我是丹東人。十一的時候陪朋友去了河口斷橋遊玩,有遊船項目,遊船在鴨綠江中離朝鮮最近也不過幾百米。遠遠看着,兩岸一樣是有血有肉的人,只因隔着一條河,生活便截然不同(某種意義上或許也沒什麼不同),覺得很傷感,更擔心國內以後的走勢。

5. Rainbow___、Chingz,回應《早報:大陸20歲網絡女主播哼唱國歌被指違法,獲行政拘留五天》
Rainbow___:這一刻我啞口無言,這一刻我銘記當下,這一刻我思索未來。2018是中國不尋常的一年,各方面的政策都不斷縮緊,這一年,可能是繼2008年來又一個轉折點,而你我正經歷著這歷史性的時刻。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Chingz:對於國家特定標識(國旗國徽國歌法定貨幣等)有一定的法律保護我覺得合理。至於處罰程度得看詳細影響範圍。這個是職業主播,粉絲量觀看量巨大,影響範圍廣。就是她並不是惡意醜化國家標識,這個處罰我覺得略微過了,不過也沒有到過分的程度。她正好衝槍口上,有點殺雞儆猴的感覺。

6. FrankLiuPhD,回應圓桌話題《自古以來「驕傲使人進步」?可驕傲為什麼被普遍厭惡?》
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雖然我的研究並未涉及到行為經濟學或者心理學,但在這裏提供一個別樣的角度來從「認知偏差」的一個體現,self-attribution bias (自利性偏差),來看「驕傲」和「謙虛」的共存和對立。前一部分讀起來可能會有一點跑題,但希望最後的總結部分能把論點闡述清楚。

我們從Self-attribution bias (自利性偏差)切入。借用維基百科的解釋,這個偏差指的是:

「自利性偏差是一種心理學現象,即人們通常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性格特質,而將自己的失敗歸因於環境影響,而對他人則正好相反。導致這種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人們通常對自己自身的條件和身邊的環境更加了解,所以會將失敗歸因於外在的條件對自己的影響。而當失敗發生在他人身上時,人們因為很難理解他人的處境和周圍客觀條件的因素,所以更傾向於將他人的失敗歸因於個人的性格特質原因。」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買股票,和在叢林裏狩獵。

任何參與投資股票市場的端友們肯定都知道,股票市場的風險可以估算出來,可是不確定性卻無法估量出來。(That is, although certain investment risks are quantifiable, uncertainty is the only certainty that is uncertain.) 比如說,一個投資者花了60天的時間利用各種渠道各種信息來學習一個股票,比如說,公司A。假設他通過60天對這個公司的所有財物信息,以及所有現存競爭對手,潛在競爭對手,行業上下游的研究與學習,他決定買入A股。他進行的第一筆買入就在一月內上漲了10%,第二月就又上漲了20%。

那在這個時候,投資者通常都會覺得這個買入的成功,是來自於自己花了60天對所有市場的分析後的一種回報。換句話說,因為他用功努力去學習所有有關這個公司的信息,所以往往他,以及他身邊的人,都會覺得他的(兩個月的投資)成功是因為他的能力。

那這個投資者有沒有受到自利性偏差的影響呢?在看完第二個例子後,我們再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第二個例子啟發於端小二在原文裏引用 Sznycer et al (2018, PNAS 115 (33) pp. 8322-8327)論文裏關於10個不同的小型土著社會的例子。不同於投資股票,狩獵雖然也是一個高風險的行為,但是不確定性在一定條件下比投資股票小了很多。因此,由於很多狩獵時需要的技巧是可以通過不斷反覆鍛鍊而提高,在同樣的情況下,一個好的獵手確實會比一個差的獵手更能捕捉到獵物。

那在這個情況下,對於好的獵手來說,他們有沒有自利性偏差呢?

現在我們來對比這兩個例子。第一個關於投資股票的例子在典型的商學院行為金融學教材裏,這就是自利性偏差的一種體現。為什麼呢?信奉有效市場學說的學者會解釋說,沒有任何投資者能長期跑贏大市,這個投資者是運氣好。統計學的朋友會告訴你,假設一定的參數情況下,一個週期內一個股票連續上漲數週的機率往往比你所預估的機率要大的多。也就是說,在一個看似小概率的事情成功的基礎上,這個投資者幸運的可能性更大一點,即使他們確實精通自己的業務(了解市場)。相比而言,一個好的獵手的成功,雖然運氣的成分也有,但是他們的業務能力佔主要部分。所以從定義上來講,他們也可能有自利性偏差,但是他們有資格「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性格特質」。

現在我們回到端小二發起的問題,是應該感到「驕傲」呢還是應該「謙虛」呢?

如果自己的成功是處於一個不確定性無法估量出來的環境下,那還是謙虛為好。如果成功確實來自於自身的努力,那展現驕傲, pride, 也是值得尊重的。

7. 緋紅杏白,回應圓桌話題《自古以來「驕傲使人進步」?可驕傲為什麼被普遍厭惡?》
中國人有句說話:讚得多小孩會讚壞他們。因此我們都不應稱讚小孩,不會鼓勵他們作出離開我們預算和控制的範圍。殊不知這個家長訂下範圍把一個小孩的創造力和探索可能性的都設限了。

驕傲(pride)一詞我認為是人受到激勵產生自信而驅使自己作出行動的情感。而中國人卻往往把所有自信中所產生的錯誤一拼歸到驕傲頭上。說出人不應驕傲而歸於謙虛的道理。只是謙虛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看得卑微,把自己的能力說是受他人提拔賞識之故,把自己辛勞不懈的努力說成自己運氣好。這些說話能好好的鼓勵後輩們繼續努力嗎?謙虛防止了傲慢的驕氣確壞和諧氣氛和秩序,是不是反而成為了阻礙後輩進步超越自己的天花版?

驕傲的自負少了一份對他人身份的尊重。但這一份自負同時也讓沒能力沒經驗的人超越自己的身份嘗試去挑戰既定的限制和假設,訂立從沒有人見過,想過的全新法則。正如iPad平板電腦的誕生是因為Steve Jobs完全無視自己公司開發及銷售人員的專業,把所有人皆認為是不三不四,不輪不類的觸控式低端電腦投入生產成為了熱銷產品。沒有看不起舊世界的心態,沒有產生着我優於別人思想。即使對自己的能力有再多的認同,謙卑的人都只是見部步行步的務實主義。人都不會僭越固有的規范,挑戰結果完全不確定的未知。美國也不敢在全面技術科研進度落後的情況下與蘇聯開展載人登月競賽。

當今天我們矢志要超越對方,比他人更優秀時那份執着就是驕傲。一種驅使我們更加進取的動力。謙虛則是把自己值得驕傲的地方推卸到他人身上。中國人一直強調謙虛,就是長輩反動的為了防止後代超越自己,不讓自己失去社會地位而鼓吹長幼有序。儒家的師承文化就是一個表表者。傲慢的謙虛文化窒礙了個人自信建立,把衡量人的價值停留在是否遵守宗祖的旨意上,而不是具有甚麼樣為社會付出了甚麼。歸根究底,驕傲為中國人所厭惡是因為他減低了長輩對的晚輩的控制力,即使它能為社會帶來進步,我們也只能謙虛的把功勞推到長輩上來維持他的地位。

然而,活在社會日漸分化多元的現代,長輩們的控制的力早就減弱了。今天我們只要坦誠面對自己。不論這是最好或是最壞的年代,我們都絕對有理由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驕傲。

8. stuxavier、Nobody,回應圓桌話題《哈佛被控招生歧視亞裔案開審,高校應當取消少數族裔優待政策嗎?》
stuxavier:美國一直努力消滅種族隔閡,種族摩擦卻還不斷,這時候如果徹底忽略種族而推行各類公共政策顯然不符合現狀,會帶來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於各族裔間歷史、文化、社區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學術表現的確會有所不同,強行剝奪那些因這類差異而造成成績不及另一族裔的學生的學習機會才是不公平的。第一代華人很多拎不清一個事實,就是自己一直是種族平權的受益者,失去平權的語境自己將立即處於危險當中,積極維護多元環境對自身才更有利。反對AA是個十分荒謬的行為,取消AA的受益者除了白人絕不是亞裔。

Nobody:多元化是原被告雙方都支持的吧。爭議主要在於亞裔在主觀評價中的低分,哈佛能不能為這些分數的有效性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則這就是基於種族的歧視。

錄取時適當向社會經濟教育條件較差的族群傾斜,我覺得是有助於社會公義的。而作為私立學校,如果哈佛不再領取聯邦資金、不去花納税人的錢的話,我覺得他在招生制度上相比公立學校應該享有更大的靈活性。其中的關鍵在於度的把握。作為高等教育機構,不管多大程度上去參考種族因素,都應該以增強、至少不能削弱社會公義為目標。提倡多元化和適當傾斜弱勢群體都是可以接受的做法,歧視性的行為則是不被接受的。就看哈佛怎樣說明他們背後的理由了。以現有的證據來看,感覺哈佛還是有機會贏下官司的。

9. RickyRaymond、garfield_ho、sigongfei,回應圓桌話題《華郵記者疑在沙特駐土耳其使館遇害,特朗普對此態度反覆,你怎麼看?》
RickyRaymond:我實名反對「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這句話。做人若是丟了最基本的道德正義感,而只去追求所謂利弊的話,與禽獸何異?在現代理性社會,如此散發着叢林法則味道的語句緣何還會大行其道?平心而論,政客們在台面下的所作所為的確是只為利弊而生,但在台面上,他們是不是也不得不裝成一個道貌岸然的君子呢?

garfield_ho:然而國際外交就是遵從叢林法則,不然為什麼美國不推翻封建君主制的沙特,而老是針對中國呢?還有美國對別國入侵難道不是弱肉強食嗎?

sigongfei:美國跟沙特一直是軍事盟國,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據點和屯兵都在沙特,沙特對於美國穩定中東地區的局勢牽制極端阿拉伯共產黨極為重要,政治當然要衡量利弊得失,你這種話說著容易,親歷其中無論誰做總統都是一樣的抉擇。

RickyRaymond:@sigongfei: 政客的所作所為的確是只為利弊而生,但他們在台面上的形象,也可以說是一個理想社會所應有的風氣,必應是愛憎分明的。就正如這次沙特記者被肢解之事,美國國內輿情大譁。慘無人道、拒絕進步與開明的沙特政權也成了諸多學者口誅筆伐的對象。這就是我所想說的,不管政客們再怎樣叢林法則,社會正義仍然是要擺在枱面上的。這正是我對引號內那句話在充斥着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中國社會大行其道而不滿的原因所在。

10. 花滿月、FrankLiuPhD,回應圓桌話題:《Amy Winehouse將被「復活」並巡演,這是創新的致敬,還是擾亂逝者的平靜?》
花滿月:老實講,作為張國榮粉絲,還蠻希望有這樣的全息投影演唱會看的,畢竟看屏幕影像和在現實中看的觀感體驗差太多了。但是若有歌手本人厭惡巡演或不希望自己被以這種方式呈現,那我會覺得尊重歌手意見是很重要的。

不過,文中還提到有人認為在世歌手可以以全息投影在世界各地直播的方式來減少巡演壓力。這個我個人無法接受。

我還有猜想,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會不會以後每個人,特別是公眾人物,在過世前都需要簽署一份協議來表明自己是否同意過世後被虛擬現實技術再現。

FrankLiuPhD:@花滿月: 之前我也有過類似的想法,但只是停留在聲音層面上。把所有Leslie採訪時說話的聲音,電影裏的原聲都收集起來,利用數據分析生成一個他的聲音庫。然後在這個聲音庫的基礎上做出一個熱線電話,開放給所有一樣喜歡他的樂迷。

有的時候遇到煩心的事情,打這個熱線電話,電話那頭傳來Leslie安慰的聲音。可能無論多大的事都會融化掉了吧。

原文:《讀者十論:叢林法則》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 ... ek/?utm_medium=copy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4-28 07:44 , Processed in 0.2275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