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641|回覆: 8

[轉貼] 明史專家:明成祖在位22年 共發生276起饑荒

[複製鏈接]

百姓

威望0
聖眷5
銀兩133

505

主題

570

回帖

588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1-3-5 08:48: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摘自《毛佩琦正說永樂大帝朱棣》,作者:毛佩琦,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又如:

永樂元年四月丁巳,山東兗州府通判江澄言:“今率沂州等縣民丁三千余人,修治魯府,東作方殷,乞暫停工,今歸耕種,俟農隙就役。”從之。

再如:

永樂元年四月乙醜,賜書楚王禎曰:“別來恒用思念,世子至,知安好,良以為慰。所奏府中欲修造,兄于賢弟豈有吝惜意?但天下初定,眾心未安,勞困未甦,兼旱蝗相仍,民苦寒餒,安養休息,方在此時。故即位之初,首詔天下不急之務悉皆停罷。今後宮為建文所焚,東宮亦皆折毀,而未敢興造。賢弟幸體朕意,府中宮室損壞者,姑用護衛之人隨時修葺。俟民安歲豐,然後量撥軍民為之。如此公私兩利矣。賢弟又雲,欲令左護衛軍屯種以贍歲用,正合成法,具見遠慮之意,宜早圖之。

限制急徵,緩民之困。例如:

永樂元年冬十月辛酉,戶部尚書鬱新等奏:“湖廣今年夏稅過期數月不足,其布政司府州縣皆當罪之。”上(朱棣)曰:“賦入有經制,人耕獲或先後不齊,地理亦有遠近之異,未可概論。任人長民,當使之察其難易而順其情。雖取之亦必思有以利之,不當急責於民,急責必至乎病民。其勿問。第更與約限,令民輸之。”

又如:

同年十一月庚辰,松江府奏所屬華亭縣徵收秋糧過期不完,請罪其縣官。上(朱棣)曰:“今年蘇松間有旱勞,秋糧固難卒辦,縣官職在撫字,不得輒以此罪之,再與期限可也。

減免賦稅,恤民之艱。例如:

永樂元年十二月壬辰,免河南陳州今年租稅,以淫雨傷稼故也。

又如:

永樂二年五月丙辰,山東臨清縣會通稅課局言:“比歲市鎮經兵,民皆流移,兼連年蝗旱,商旅不至,所徵課鈔不及,請減舊額。”戶部以聞。上(朱棣)曰:“兵旱之餘,尚可徵稅耶?其悉免之。俟豐歲百姓複業,商賈通行,然後徵之。”

發鈔發粟,賑濟災民。例如:

永樂元年三月戊子,戶部言河南開封等府蝗民饑。命以見儲麥豆賑之。

又如:

同年三月甲午,北京、山東、河南、直隸、徐州、鳳陽、淮安民饑。命戶部遣官賑濟。本處無儲粟者,于近旁軍衛有司所儲給賑之。

興修水利,除災利農。例如:直隸蘇州一帶仰仗錢塘江、吳淞江、婁江之水利。後因沙土雍塞,江水失控,旱時百姓坐視禾苗枯槁,泄時坐視垂成之禾淹沒。朱棣即位不久即因民所請而治之。 永樂元年更命戶部尚書夏原吉赴江浙諸郡治水。 厥為明初之一件大事。

重點開中,徵集軍糧。例如:朱棣甫即位時,北平各衛乏糧,便命戶部悉停天下中鹽,專于北平開中。

創定賞罰條例,發展軍屯。例如永樂二年,朱棣頒屯田賞罰之法,第二年,將其法甩紅牌刊識。後又規定,官軍種植樣田,每歲終赴京較其所收多寡而賞罰之。

照理說,朱棣如此愛民恤困,孜孜治理,國家應該大治,百姓應該豐足了。其實,永樂年間的國計民生遠遠不如人意。朝廷的雨露沾被是極為有限的。況且,以明帝國版圖之大,每年都有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發生災害。僅就《明實錄》記載進行統計,自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至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位期間,水旱蝗瘟疫所引起的饑荒災害就達二百七十六起之多。其中大多數災荒為朝廷所了解,並給予了賑濟或減免賦稅。然而有些災情卻為地方官員所隱瞞。永樂十年六月甲戌,朱棣對臣下的這種做法曾加以申斥。他說:“朕為天下主,所務安民而已。民者,國之本。一民不得其所,朕之責也。故每歲遣人巡行郡邑,凡歲之豐歉,民之休戚,欲週知也。近者,河南民饑,有司不以聞,而往往有言谷豐者。若此欺罔,獲罪于天。

朱棣曾經下令在外有司官員赴京朝覲時,要報告民間利病。但來朝官員卻往往不把地方實情上報,而“率雲田谷豐稔,閭閻樂業”以取悅于朱棣,蓋朱棣亟欲躋身於聖主明王之列,甚或要超邁千古列聖,他所樂於聽的就是“田谷豐稔,閭閻樂業”這樣的話。臣下之隱瞞實情,實朱棣有以致之,反之,當他了解到民間並非“田谷豐稔,閭閻樂業”時,他又一定要表示出不滿和責,唯此,他才會顯得更加聖明。永樂十一年正月,山西發生饑荒,來朝官竟對山西饑民食樹皮草根的慘狀只字不提 。永樂十六年七月己巳,朱棣降敕切責陜西布政司、按察司,同樣是因為他們隱瞞災情:“比聞陜西所屬郡縣歲屢不登,民食弗給,致其流莩。爾等受任方牧,坐視不恤,又不以聞,罪將何逃!”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皇太子朱高熾自南京入朝,路過山東鄒縣,他目睹了當地的一次饑荒:“見民男女持筐盈路拾草實者。駐馬問所用。民跪對曰:‘歲荒以為食。’皇太子惻然,稍前下馬入民舍,視民男女皆衣百結,不掩體,灶釜傾仆不治,嘆曰:‘民隱不上聞若此乎’?”在皇太子的干預下,鄒、滕的饑民得到了賑濟。 然而,鄒、滕的饑荒可能不是最嚴重的,因而地方官司空見慣,才敢於不上聞。它只不過是偶爾被路過其地的皇太子發現而引起重視罷了。與皇太子過鄒縣的同月,山東青、萊、平度等府州發生水災,造成大量饑民,官府一次賑濟便達十五萬三千七百三十四戶之多。 我們完全可以說,實錄中所反映的災情民困是遠遠不夠全面的。

幾年間(22年).竟發生276次饑荒..令人反感.....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 ... /22/4790393_0.shtml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308
聖眷147
銀兩1148

836

主題

8561

回帖

9259

積分

爵位一等男
榮銜
旗籍滿族正紅旗
配偶
發表於 2011-3-5 14:25:25 | 顯示全部樓層
饑荒是天災引起的
不是人力能所控制
有那個皇帝不想自己的人民生活富足?
況且永樂帝不是不理民情 他想管但地方官不上報他也不能奈何
但標題好像就是針對永樂帝而來的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百姓

威望0
聖眷0
銀兩298

1

主題

105

回帖

53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2-2-2 20: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北辰水寧 於 2011-3-5 14:25 發表
饑荒是天災引起的
不是人力能所控制
有那個皇帝不想自己的人民生活富足?
況且永樂帝不是不理民情 他想管但地方官不上報他也不能奈何
但標題好像就是針對永樂帝而來的 ...

怪不得永樂朝有白蓮教唐賽兒起事!

[ 本帖最後由 佟胡朗 於 2012-2-2 20:21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過客

威望0
聖眷0
銀兩39

0

主題

14

回帖

7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2-2-3 00:35:50 | 顯示全部樓層
黃仁宇說得不錯,
中國就是災禍連年,
這亦是促成華夏民族非融和統一不可的主因。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0
聖眷4
銀兩1586

18

主題

905

回帖

502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未入旗
配偶
發表於 2012-2-3 00:39:0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4樓 熱月紅綿 的帖子

災禍連年 和 華夏民族非融和統一不可
請問這兩者關係何在?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87
銀兩820

1306

主題

16212

回帖

9769

積分

爵位一等毅勇侯
榮銜正一品太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2-2-3 00:42:20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佟胡朗 於 2012-2-2 20:20 發表

怪不得永樂朝有白蓮教唐賽兒起事!


同意,就算是如樓上的說,中國常有天災
可是也不見得一定會有飢餓吧
問題反而是多是在中央有沒有即時處理方法

我記得以前看資料說
清代的天災和明代數字都是差不多(好像清代多一點)
只是清代卻處理得好
那是後來再被稱為平庸的皇帝,在天災問題上都處理迅速的
反之
明代的皇帝天災一來,民變就起了
「正是因為不斷的重複相遇和別離,人才會成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過客

威望0
聖眷0
銀兩39

0

主題

14

回帖

7

積分

身份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2-2-4 00:34:3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5樓 寇凡 的帖子

*資源不均的問題*

早在春秋戰國時,為了爭奪資源,
下游國家因上游國家斷河水而戰,
失收國因缺糧而攻打鄰國。

五胡因為牧地大減而有南下的意向。

孟子亦曾提出治水達十一次。

若國家不由一個統一政府管治,
亂世將會重演。
令戰亂休止的方法只有一個,
就是統一政府的存在,
統一政府的顧及面是全領而非個別地方,
一地有難則動用他地資源補救。

因此,統一是一個平衡機制,
人心求安定,
統一是必然的,
這斷定中國難以不統一。

融和的原因,
一是儒家文化提倡大一統,透過統一能平息戰爭;加上尊君思想強烈,令夷胡君主提倡同化政策,如孝文帝漢化,促成融和。
一是農耕生活的安定性比遊牧生活為好,令農耕社會同化遊牧民族,促成融和。
一是華夏文化的排他性主要基於思想文化而非膚色,因此對融和的阻力大減,隋唐宗室不少是胡人。

最後,中國文字的可變性低,
由於不是表音文字,
不會因為到了不同地區而有所大變,
※所以中國方言眾多但文字統一。
文字的統一方便溝通,
減少民族之間,地方之間的隔漠,
使中國得以統一與融和。
這也是歐洲難以統一的主因。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國民

威望0
聖眷4
銀兩1586

18

主題

905

回帖

502

積分

身份
旗籍漢族未入旗
配偶
發表於 2012-2-5 21:55:0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7樓 熱月紅綿 的帖子

閣下所言並非無理
當然不少地方值得相討
但不論是資源不均或文字可變性等
這都不是災禍 這恐怕有所誤差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勳爵

威望0
聖眷87
銀兩820

1306

主題

16212

回帖

9769

積分

爵位一等毅勇侯
榮銜正一品太師
旗籍
配偶
發表於 2012-2-8 23:02:2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熱月紅綿 於 2012-2-4 00:34 發表
*資源不均的問題*

早在春秋戰國時,為了爭奪資源,
下游國家因上游國家斷河水而戰,
失收國因缺糧而攻打鄰國。

五胡因為牧地大減而有南下的意向。

孟子亦曾提出治水達十一次。

若國家不由一個統一政府管治,
亂世將會重演 ...


那是有誘因
不過不是絕對
歐洲的資源也是不平衡
可是他們可以用貿易來解決問題
「正是因為不斷的重複相遇和別離,人才會成長!」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大清帝國-清朝 清代歷史文化論壇

GMT+8, 2024-11-23 21:26 , Processed in 0.01801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